top of page
THE THIEF OF PLACES
地方賊1106無字.png

​地方賊

  • Facebook
  • YouTube
  • Instagram

【新北 瑞芳 黃金盛典藝術祭】以山為途徑,在與黃金盛典的藝術品共行中,我做了十夜的夢

作家相片: 地方 賊 The thief of places地方 賊 The thief of places



在讀城鄉所的時候,一直有一篇論文讓我記憶深刻,討論「水金九」在觀光上被綁在一起,實際上隔了不少山頭,也有自己不同的信仰,或是認同。因為交通方式的關係,大部分的人應該都是從九份玩起比較多,可能到黃金博物館就結束行程回家,而忽略了靠海的水湳洞聚落。

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水湳洞開始有不少觀光客,我想是五年前(2019年)「十三層遺址」活化後,點燈讓他有了新生命的那個剎那吧!





水湳洞聚落

以前有一個無名的溪流(當地人取名叫做「洞頭溪」),曾經在「水湳洞選煉廠遺址」與「威遠廟」之間流入海,這個溪在入海前,經過了一個古早時期從海底造山運動上升到路面的山洞口,形成一個水的簾幕,所以水湳洞的臺語就是水淋在洞口「水淋洞」,不過在日治時期為了要讓礦業周邊的廠房及軟硬體設施有一個完整的區域可以建設,就把洞頭溪的水路做了改變,這條無名溪就被截流到別的地方去。


水湳洞、金瓜石地區其實早在清代時就有金礦被發現,礙於當時清代的禁令,較少開採。明治38年(1905年)4月,金瓜石礦山採礦主任安間留五郎發現硫砷銅礦,8月開鑿平巷發現大量含金硫砷銅礦,以礦主田中長兵衛及礦長小松仁三郎,命名為長仁礦床。之後拓展為第二長仁、第三長仁、松、竹、梅等礦床,同年水湳洞建立乾式製鍊廠,專為處理含金硫砷銅礦。至明治40年(1907年),金瓜石礦山首次產出銅礦47公噸,漸漸成為世界知名銅山。


水湳洞聚落發展和金銅礦有密切關係,1906年(明治39年)選礦場興建後而逐漸發展。礦場為了員工居住,於九份溪對面的山坡地,陸續興建供日本員工居住,房舍分四戶一列和六戶一列兩種,四戶一列予監工級員工,配個別廁所及洗澡間,六戶一列為一般員工居住,有個別廁所,但是洗澡間共用,漢人礦工則自行在附近銅礦仔、磺窟仔蓋工寮。


在本山六坑及永久煤礦開採,及下方濱海的禮樂鍊銅場設廠後,使得水湳洞聚落更加活絡,但隨著礦業的沒落,臺金公司關廠,居民陸續搬走,留在社區的大多是年老一輩或臺金的舊員工居多。


水湳洞以黃金瀑布下游的濂洞溪為界,分為「濂洞」與「濂新」兩個里。「濂新里」的地段不像「濂洞里」的規畫那麼整齊,雖然名字有「新」字,但其實是整合清朝時期的舊聚落與後來日治長仁礦坑的相關聚落,以及民國65年臺金公司為了找平坦的地建設「禮樂煉銅廠」,將原地「哩咾」的部份村落遷移來此整合而成,因此「濂新里」的歷史其實更為悠久。


西邊的「濂洞里」是日治時期金瓜石相關的礦業職員宿舍,是日本人開發的聚落,所以有整齊街道規劃,從山往海的方向,畫為一町目到九町目,一個町目就是一個地段,每個地段都是用狹長的樓梯間隔。借用當地文史工作者繪製的地圖來表達「濂洞里」、「濂新里」以及在濂新里當中的四個舊聚落——「洞頭、船塢、大塊厝、磺窟仔」





 

金水361. META Space

「點亮13層」是台電公司以歷史建築水湳洞選煉廠為場域的公共藝術展演活動。進而,從2022年台電開始了 #黃金盛典藝術祭,從一開始與三個台灣舞團合作的展演活動,到今年從水湳洞到黃金博物園區,有15件藝術作品的展覽,台電對這區塊的致力,有目共睹。


甚至,台電將水湳洞半山上的台電舊建物,改造為新的複合式體驗空間「金水361. META Space」,包括展覽場地、文創商店與咖啡廳。如果喜歡老件的朋友,應該能在這棟建築物的任何傢俱中,找到自己心儀的那部分。老傢俱都是由回收台電材料所打造,讓使用者不僅在空間上感受台電老建物的氛圍,也能從器具上撫摸老物件的紋理。





群鳥喃喃

推開門走進金水基地,左手邊是以台電傢俱改造的咖啡廳,正前方則是禮品區,有些台電設計的小物,可以逛逛。而右手邊,像是吊燈的藝術品 #群鳥喃喃 ,由來自澳洲的藝術家 詹姆士・塔普斯科特(James Tapscott)。他之前最廣為人知的藝術作品為日本阿爾卑斯山藝術節的「迷霧拱門」。在山林深處,結合地景與光線的變化,創造出晝夜不同的景觀。


我覺得 James Tapscott 的作品,放在室內有些可惜,畢竟他最擅長透過環境素材,中介藝術與自然的關係。如果這件作品放在離金水基地不遠處的老戲院裡面,或許更能表現藝術家具有的特質。不過 James Tapscott 仍舊在作品裡,表達他對自然與產業間的關懷。將鳥類翅膀結晶化組成華貴的空間裝飾,呼應了礦產為自然資源,卻轉為人類奢侈品的過往,也有諷刺資本主義的味道。





鑲嵌空間

可惜,安.維羅尼卡.詹森斯(Ann Veronica Janssens)的作品「綠、黃與粉紅」等待人數太多,沒有時間參觀。沿著樓梯走到二樓,我很驚喜看到日本藝術家 玉山拓郎(Takuro Tamayama) 的作品 #鑲嵌空間。玉山拓郎的作品極具個人風格,用鮮豔的色彩回應著室內環境,再加上影像與聲響,讓觀展者的身體與心理有異樣的震撼。


相信讀建築的人,應該都很喜歡這件作品,我也能感受到玉山拓郎田野與取材的用心。在礦山的無數命題中,他選擇了角度最為裝顯得無極索道天間車,透過分割室內建築的方式,在室內再現了地景的姿態。這是我們所陌生,卻可能是當時礦工感受的身體感知。再加上最具個人特色的迷幻色彩,觀者走進曾經存在卻又復活的異世界。





七個故事、雕塑與採金人

這件作品是這次展覽性,互動程度最高的作品之一,還有採金人的活動。可惜,賊賊觀展時,幾乎都被人解光了。 #七個故事雕塑與採金人 這件作品,來自於我很想合作的藝術家 吳思嶔,也是結合不同藝術形式,例如影像、雕塑、新媒體(去年國美館的沈浸式體驗的展覽)及空間裝置等。


而在這次的黃金盛典,他重新回到了雕塑創作,藉由書寫金瓜石地區的七則文本,並翻鑄與故事相對應的雕塑,藏匿於金瓜石各區。讓遊客除了藉由文本和藝術家的奇想理解金瓜石外,也能經過尋找這具目的性的活動,共同形塑這趟歷史。





台金戲院

因為礦業發展的關係,九份、金瓜石、水湳洞三大聚落在礦脈中現形。我們會一直將九份當作主體,畢竟觀光業發展已久,但若從老戲院來看聚落,水湳洞這裡可是有可與九份昇平戲院分庭抗禮的 #台金戲院


水湳洞最早的戲院為第一戲院,後來戲院老舊不堪,台金公司才於民國70年(1981年)在更靠近海的地方興建台金戲院(或稱第二戲院、中山堂)。不過礦業沒過幾年就開始蕭條,再加上有工人興建失足墜落的傳說。即使這間戲院量體相當大,沒過幾年就停止營業,甚至成為靈異地點。





本山地質公園

另外一個展區在 「本山地質公園」,如果是開車的朋友,可以直接將車停在本山地質公園步道的入口前,或者從黃金博物館走路過來也可以,時間大概是三十分鐘。我個人是還滿推薦這樣走,剛好可以經過金瓜石神社遺址、四坑斜坡索道機房遺跡:或者黑肉坪、鑛坑豎井遺址等景點。


先來介紹 #本山礦場 好了。本山礦體是金瓜石重要的金礦礦區。前面有提到清代時就發現金礦,但其實當時活躍於瑞芳山區的原住民早就有使用金沙的歷史。光緒十九年(1893年),基隆河掏金客從猴硐溯溪而上,發現了九份小金瓜露頭。隔年發現了大金瓜的金脈露頭,露出來的部分像是金瓜,而稱為 #金瓜石


猜猜看本山礦脈有多高吧!?垂直分佈可以從海拔六百公尺的大金瓜頂,延伸到海平面下的一百三十公尺,這也只是探勘到的部分,到底延伸多少,可能還要再研究。金瓜石山頭原本海拔660公尺,經過超過百年的開採,山頭下降了106公尺,這樣反而與三坑的海拔500公尺差不多。


別忘了中間還有四坑、五坑,因為是露天開採的關係,所以不像時間較晚的煤礦,都有礦坑通往內部,而是成為表現在外的地質教室。走進礦場,可以看見不同顏色紋理的大峭壁,都是當時開採削平過後的痕跡,的確會讓人驚嘆。如果台灣是聯合國會員的話,這區域絕對能成為世界文化襲產啊!





山伏獸

這條步道雖然滿好走的,但可能正在整修,一趟走來東閃西閃,其實不太舒適。頂著快要下雨的天氣,走到岔路口,終於看到了由 #曾令理 教授設計的山伏獸 。如果有看過曾老師所領軍的「偶然設計」公共作品的朋友,應該都會驚艷於他們對尺度的拿捏,而且在奇想與現實中取得自得的平衡。


#山伏獸 這件作品說是簡單,卻也相當不易。擺放在古道的交叉位置。你可以說他是公共藝術,但我寧願相信,他就是本山礦場隱藏許久的NPC一躍而上,告訴觀展者,看看周遭的環境,再記得我身上那些地震板,那些傷痕都安插在我身上,請好好關照這片土地。地震版不只設計成山伏獸的鱗甲,身體內的那些地震版更引人思考。




重返再現

走到 #重返再現 ,第一次來到這的我,被眼前像是巨石陣的環境驚呆了。可能太久沒有在新北市遊走,我都不知道這裡早成為著名的網紅景點「神秘石頭陣」。我沒有先看摺頁手冊,原本以為巨石陣就是展覽作品。慢慢走進,聽到機械敲打聲,往上一看,嚇一跳,還以為真的有投石機在上面待陣。我想我是世紀帝國看太多,或是還在墨雨雲間的劇情中。


這是由豪華朗機工團隊設計的作品,我一直都很羨慕這個團隊,不僅他們的默契,還有一直堅持文本和跨界的工作風格。我挺好奇機器是怎麼搬上去的,但迴響在山谷之間,自然聲之外的寂靜,在每次聲響間的留白中更為突顯,將人帶入了時光的縫隙中。


 
 
 

Comments


bottom of page